想念那些年的包子

2007-07-08 1,013 2

  我突然想念起某一年的包子。

  如今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包子卖。但无一例外都是小笼包。一样小小的个头,厚厚的皮,还有可怜巴巴的肉馅儿。咬在嘴巴里,除了浓烈的味精味道外,再无鲜味。

  我一直讨厌吃小笼包。

  我觉得包子应该是那种个头大大,皮薄肉多的,一咬就满嘴是油的那种。

  小些时候,我记得常去上清寺天桥附近的一家包子铺买包子。他们哪里不做别的,只卖包子。而这样的店铺恐怕在现在早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家的包子个头特别大,快接近大人的手掌大小了,而且肉馅儿的用料很正宗量也十分的足。当然价格在当时也比较贵,五毛钱一个。每次路过哪里,我的眼睛都会被那热气腾腾的包子吸引去,向父母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如愿以偿地买到一个。用白色的油纸包着,非常的烫。但又舍不得让父母帮忙拿着,怕他们不给吃。于是左手换右手的这么拿着,挨着包子皮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咬下去,结果快到家了,包子都还没吃完。

  初中读的是住校。每天早自习过后,我们都会飞奔向那些小食店吃早餐。一夜的饥饿,以及早起毫无精神的晨操和早自习,急需要将空虚的肚子填饱。当时每个小食店都在卖包子稀饭。但唯独有一家最是特别。这是一对老夫妻开的店,小小的铺面,门口还有一棵大树,需要过一个石桥的样子才能进得去。他们家的包子很特别,没有甜馅儿和肉馅儿之分。他们的做法是一个包子里,甜馅儿半边肉馅儿半边,被我们美称为”鸳鸯包子”。”鸳鸯包子”很好吃,我不得不承认,吃这包子吃的人也很多,如果你不赶快可能就没你的份了。所以我们每次下早自习都是用飞奔去的。一嘴轻轻咬开包子皮,如果你运气好,刚好横着那中间的馅儿料的中间线分开,你会觉得嘴巴里一下子有两种奇怪的滋味花化开了,一边是像蜂蜜一样的甘甜的,一边又是葱香十足的鲜肉味,那感觉实在有些妙不可言。–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他们是怎样让这两种味道相安无事地呆在一起,在吃的时候又不至于影响到各自的口味的。但我到今天隐约还能想到那时的滋味。

  我的高中所在地是一个小小风景区,所以挨近郊区,校园是属于开放式的。我们每天的伙食除了在学校食堂解决外,还有就是附近的农民会每到吃饭时间就或挑或背地把自己弄的饭菜搬到校园里来卖。我记得那时候我也爱吃包子。有一户人家做的酱肉包很抢手。包子是放在竹编的蒸笼里蒸好的,并且用松树针铺底,这可以让蒸出包子有一种植物的清香味。而酱肉馅儿的肉用的很地道,估计是农家自己的猪肉,而且酱香味十足,所以他家的包子总是最先卖完的,没有抢到的人,只有眼巴巴地望着,呵呵,我那狗脸岁月的青春,五味俱全的生活里,少不了酱肉包子的味道。

  上了大学后,周末有时候会到外边电脑室去玩通宵。一群人经过一夜的鏖战,在清晨总有些疲惫不堪的感觉,每个人懒洋洋地,有些麻木。不知是谁喊了句:”走!吃包子去!”于是一群人立马来了精神,不约而同地起身,拖着有些僵硬和麻木的身子往那家店赶去。他说的包子是不远处一家叫”姐妹食店”卖的包子。”姐妹食店”,顾名思义即从老板到伙计都是女的。而这家食店出名的是她们做的鲜肉包子。个头很大,真正的皮薄肉馅儿多。一口咬下去,油水会顺着嘴角流出来,浓烈的香味伴着肉馅儿像在嘴里化了渣一样,会感觉整个唇齿间都充溢着那种鲜美的味道。她们那里的包子卖的比别人的贵,当时一般是两毛一个,而他们只卖一元三个,但是这不影响他们的宾客盈门的局面,我们几人一般都是去买了包子,再让老板打上一碗新鲜的浓豆浆,在那里慢慢的坐吃。熬夜的疲劳,早已随着嘴巴里的享受一扫而空。

  后来,我们不再去校外通宵了,我也不再去吃过那里的包子……

  直到毕业了,工作了,那时我一个人住,我试图在大街上寻找我熟悉的包子味道,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到。

  几经周转,去年换工作换到了上清寺附近。但是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当年的哪家包子铺了。大街上到处都卖的小笼包、或者远道而来的天津狗不理,但那些包子,不是皮太厚不够绵实,就是肉馅儿不够新鲜,而且味道更是差强人,所以我怎么吃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来了。

  我十分想念那些年里的包子……

相关文章

不知夏至
AI时代
咳嗽记
你好,博客!
两周年
观瓷中国

评论(2)

  1. 上清寺那個應該是“九園”吧,現在也還在,中山四路那點,隻不過已經不知是何味道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