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入互联网,一去二十年

2007-09-28 453 0

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诗中,有一句叫:“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而这里,我滥改成了“幸入互联网,一去二十年。”

中国的互联网,波澜不惊也好,风起云涌也好,就这么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了。而对于一个网龄尚且只有十年不到的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去评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在网上找了两篇关于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的文章。一篇是《南方周末》的评论:“巴别塔倒下,中国互联网兴起20年”,另一篇则是来自若昔难得的Weblog:“关于互联网的10周年和20周年”。我将后一篇文章转到了下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思考些什么。

?《关于互联网的10周年和20周年》?

作者:若昔难得

10年前,1997年。我大学毕业,有份混日子的工作。在读了若干关于互联网的文章后,打算把自己也上网去看看。

那一年稍早的时候,3COM耗资66亿美元并购了一个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公司USR美国机器人。当年,USR可是modem市场上的枭雄,也就贺氏能够跟他一较高低。

那一年稍晚的时候,3COM把USR的modem带到了中国市场上。主要产品是sportser系列的两款外置式modem,因为外壳颜色一白一黑,当时江湖上人称白猫黑猫。

那时候的modem产品主要分为内置和外置modem。模拟信号的产品,由于信号干扰问题,当然是外置式的比较可靠,但是价格也比较昂贵。而白猫黑猫又是外置式modem中的高端。黑猫又比白猫高了一点。所以江湖上威名远播,大有谁与争锋的气概。

按我那时候IT购物的习惯,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黑猫。

usr-839

然后,我那地方的ISP就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了,只有电信旗下的天府热线一家。注册需要带齐证件到电信营业大厅跑一趟,填上若干表格。天府热线另赠2MB邮箱一个。

所以,我上的第一个网页是天府热线的首页,第一个邮箱是天府热线的邮箱。这都没有多少悬念。

我用的第一个搜索引擎是yahoo。第一次搜索的内容是sky city,其实我的本意是Laputa,当然那是在几次搜索之后才找到的正确名字。那次搜索把我带到了台湾的一个以动漫为主的个人主页。那个网页的主人就是我发出的第一封email的收件人。

第一次见到论坛掐架是在元元,大陆人和台湾人为了简繁体掐架。元元是个什么网站,嘿嘿,明白的同学可以坏笑两声。

我第一次泡论坛是在四通利方论坛。现在“什么是Richwin?”已经可以作为代沟测试题目了,而即使在当时,四通利方也已经半死不活了,可是他的论坛却很活跃,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日后中文论坛的鼎盛在这里已经初见雏形。

而我在这个论坛第一次发帖则是在四通利方论坛改名以后。他的新名字叫新浪。

新浪影视论坛,那是我当时每天都要造访和发帖的地方,最早的一批网友就是在那里结识的。撇开名人不谈,只说数量广大的基层群众,有一个简称vvv的非常nice的上海网友给我印象深刻。我后来再没有那么纯粹的网友了。

基本上我对10年前的互联网的回忆就是这些了。

而20年前的事情,我其实一点也不清楚,只是后来看文章才知道。

1987年还是一个自由和民主不会犯禁的时代。人们依然对一个更美好更开放的明天充满希望。

那一年的9月20日,也就是整整20年前,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发送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看啊,看看这封信,今天依然让人感动。

20年前写下这封信的人,并未把长城当作可以夸耀的民族象征。相反,他知道正是那堵墙把我们和世界隔开。可是他信心满满,他相信墙是可以被跨越的,世界是可及的,未来是美好的。

两年之后,他就不会再写下这么美丽的句子。

20年后,他信中的那个比喻Great Wall已经有了崭新的含义。他把我们和世界隔开。

我们依然要跨越长城才能触及世界,但那需要tor的帮助。

我忘了说了,10年前,也就是跨越长城触及世界的那封信的10年后,我初次上网的时候,那时候并未有google,不过我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犯禁的文字。如今这些文字已经被隔离在长城之外了。

?——引伸阅读:GFW还没倒下 巴别塔怎么能倒? (来自“Oran的愤怒摇滚”)

相关文章

AI时代
微言危言
网事匆匆
观瓷 灵魂读物?
若邻网:SNS并非只是娱乐
关闭空白志

评论(0)

发布评论